首页 - 健康讲堂 - 预防保健
预防保健
体检发现胆囊息肉,是不是一定要切除?
发布时间:2022-10-25 09:43:40    浏览:5159
      胃肠道主要的息肉有胃息肉、结肠息肉、胆囊息肉等,此前我们为大家详细地科普过结肠息肉。
      近年来,人们在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时,越来越多地被检查出胆囊“异常”——胆囊息肉。胆囊上长出来的小息肉虽对日常生活不会有太大影响,但却让不少患者心理蒙上了一层“癌变”的阴影。本期科普,让我们来讲讲胆囊息肉的那些事。

      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,分为肿瘤性息肉(分为良性和恶性,前者包括腺瘤以及其他较少见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如平滑肌瘤、脂肪瘤、血管瘤等,后者包括腺癌以及其他癌) 和非肿瘤性息肉(也称良性病变,包括胆固醇息肉、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及少见的腺瘤样增生、黄色肉芽肿等) 。
      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占绝大多数,肿瘤性息肉占少数,但患病率及癌变率均呈上升趋势,且胆囊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,放、化疗效果不佳。
      专家表示,生活中有约33%的胆囊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,但却有约50%患者可能因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临床表现,才会引起重视去医院就诊。

      造成胆囊息肉的风险因素 
      年龄因素:多项研究结果发现,随着年龄的增加,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呈上升至顶峰后下降趋势,顶峰多位于中年( 40-60 岁)。
      性别因素: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,胆囊息肉多见于男性,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胆囊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女性,但是也有研究得出极高龄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。
      血脂异常:除了胆固醇增高外,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和甘油三酯的升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;大多数胆囊息肉都是胆固醇息肉,胆汁或血液中胆固醇的直接沉积可能与胆固醇息肉的形成有关。
      血糖异常:研究者认为高血糖能抑制肝脏的胆汁分泌,扰乱胆囊收缩,导致胆囊运动障碍,这可能是导致胆囊息肉形成的一个因素。同时糖尿病患者多合并高胆固醇血症,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胆囊息肉形成的发生率。
      体重指数(BMI):大多数研究认为,BMI≥30kg /cm2被广泛认为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一项风险因素,依据2004年WHO提出的标准,亚洲成年人BMI的正常范围为18.5-24.9kg/cm2。

     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容易癌变 
      ▲息肉直径:恶变的风险从直径≥10 mm开始急剧增高,≥10 mm的应接受胆囊切除术治疗;但该研究还显示有30%的肿瘤性胆囊息肉直径<10 mm,因此对GBP直径较小的患者也应密切关注,尤其是老年患者;
      ▲息肉数量:孤立性胆囊息肉的恶性概率比多发性胆囊息肉更高,但也不能说孤立性胆囊息肉就不会恶变,应与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考虑;
      ▲无蒂的形态:恶性胆囊息肉以无蒂形态为主,胆囊息肉通常起源于扁平、发育不良的上皮细胞,无蒂胆囊息肉的恶性概率比有蒂胆囊息肉高;
      ▲年龄:胆囊息肉的恶变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,年龄>50岁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。

      相关性疾病
      ▲胆囊结石:合并胆囊结石可能是胆囊息肉恶变的一项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;
      ▲胆汁淤积性肝病:是目前公认的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,无论胆囊息肉的直径、患者年龄如何及是否存在肝硬化,都应对胆囊息肉合并本病的患者行胆囊切除术;
      ▲糖尿病:在直径≥10 mm的胆囊息肉患者中,应对≥65岁、合并糖尿病或较大直径 GBP(≥15 mm)的高危患者行胆囊切除术;
      ▲脂肪肝:提示脂肪肝可能不仅是胆固醇性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,也是腺瘤性胆囊息肉的危险因素。

      发现胆囊息肉后应如何正确面对治疗 
      直径≥10 mm的胆囊息肉被认为具有恶变潜能,目前胆囊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。
      对于直径为6~9 mm的孤立性胆囊息肉,应采取“观和看”策略,定期随访。直径<10 mm的胆囊息肉很少引起临床症状,如患者无明确的上腹部疼痛原因且有胆囊切除术指征,则建议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。
      对于合并年龄>50 岁、胆囊息肉直径>10mm、无蒂胆囊息肉、腺瘤性胆囊息肉、胆石症等危险因素的无症状胆囊息肉患者,建议行胆囊切除术。
      对于直径<10 mm的无症状胆囊息肉患者,每3~12个月内B超随访2次,如发现胆囊息肉迅速增大则建议行胆囊切除术。

      胆囊息肉的发生与年龄、性别、血脂异常、血糖、BMI等密切相关,其中年龄与性别是不可改变的因素,但血脂异常、高血糖、BMI增高跟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,通过日常饮食、锻炼等是可以改善的,对减少胆囊息肉的发生率有着很大的意义。
      同时,也不要因为胆囊息肉有恶变倾向而过度焦虑,对本病要有正确的科学认识,并配合医生的正规医嘱,进而达到一个身心健康的状态。
      文献参考
      [1]黄军祥,王允,庞智.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[J].国际消化病杂志,2022,42(01):13-17.
      [1]刘力玮,姚贵宾,白雪松,郑亚民.胆囊息肉形成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[J].医学研究杂志,2020,49(02):13-15+19.